曹操三十五岁那年,才算正式踏上了打拼事业的征途。他和孙权的情况不太一样,曹操是从零开始,自己一点点打拼出来的;而孙权呢股票配资业务,则是接手了家族传下来的大业。
东汉末年时候,黄巾军特别嚣张,四处捣乱,搞得天下大乱,各地的领主都只顾着自己的地盘。曹操那时候手头紧,没啥资源,全靠自己真本事和好运气,慢慢地招募人马,争夺地盘。
他一开始领着队伍去跟黄巾军干架,凭着自己的军事本事和那股子豁出去的勇气,一点点闯出了点名堂,队伍也壮大了些。但那时候,他的处境挺艰难的,地盘就那么一小块,手里的兵也不咋地,周围全是比他牛气的各路大佬。
孙权的情况跟曹操大不相同,他18岁那年,老爸老哥打下来的江东地盘就直接归他了。孙坚和孙策在江东忙活了好一阵子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还有一堆能文能武的手下跟着。孙权一上任,啥都有了,现成的团队和资源,起点比曹操高了不止一点点。他不需要像曹操那样白手起家,只要稳住家业,再一点点往前推进就成了。
展开剩余77%曹操开始打拼自己的事业时,那真是啥困难都碰上了。他得在这乱糟糟的世界里,找个明确的路子,还得想好咋往前走。就拿要不要把汉献帝接过来这事儿说吧,真是让人头疼。要是接了皇帝,虽说能借着天子的名头办事,可也容易被大家当成靶子。曹操想了想好处坏处,最后决定还是“拽着天子的大旗,指挥各路诸侯”。这一招,真让他占了不少便宜。
不过呢,他还得对付好多地方势力的军事压力,比如说跟袁绍打的官渡之战,那可是关系到他能不能活下去的大仗。曹操不光是得带着兵打仗,还得管粮食啊、用人啊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,真是累得不行。
说起来孙权守着他那份家业,其实也是挺头疼的。江东那边,内部挺乱的,那些大家族势力大得很,根本不完全买孙家的账。孙权呢,就得在那琢磨怎么摆平这些人的关系,既要让他们给自己撑腰,又不能让他们尾巴翘上天,权力太大。
在管人这事儿上,孙权也得留个心眼儿。虽然他身边有周瑜、张昭这些老将帮忙,但他也得想办法栽培自己的人,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干。对外头,孙权得防着曹操和刘备,在他们俩的缝隙里找活路。就好比赤壁那一仗,孙权拉上刘备一块儿打曹操,这就是他瞅准时机,做出的聪明选择。
曹操挑人,只看能力不看背景。只要你有真本事,甭管你是啥出身,他都敢提拔你。就比如郭嘉,起初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助手,但曹操慧眼识珠,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,就给了他重要的职位。郭嘉也挺给力,给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。曹操这种选人方法,让不少有本事但出身平凡的人都愿意来追随他。不过,这种办法也有弊端,有的人虽然能力强,但人品可能不过关,容易在团队里捣乱。
孙权在用人方面,讲究的是一旦用了就深信不疑。像周瑜、鲁肃、吕蒙这些大将,他都给予了百分之百的信任。就拿赤壁大战前来说,周瑜主张跟曹操对着干,孙权二话不说,直接把军事大权交给了他,让他自己看着办。这样的信任,让手下人都特别感动,都愿意为孙权豁出命去。不过,孙权也有看错人的时候,就拿陆逊来说吧,到了后期,孙权开始怀疑他,结果把陆逊逼得心情抑郁,最后死了,这对东吴来说,可真是个大损失。
曹操特别有远见,所以他老想着把地盘扩大,把其他那些大佬都给灭了。他先是把北方给统一了,然后又琢磨着往南走,把荆州、江东都给收了。赤壁那一仗虽然打输了,但他可没泄气。就凭这远见,他一直往前冲,最后成了三国里头势力最大的一个。不过呢,有时候他太心急了,也会栽点跟头。
孙权这个人吧,做事比较求稳,他心里头最看重的是把江东这块地盘守好。赤壁之战打完以后,他虽说也试着往外头拓展了点地盘,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。他和刘备为了荆州那块地方,争来抢去的,说到底也是为了让自己在江东的位子坐得更稳当。孙权这样的策略,确实让东吴在好长一段时间里都安安稳稳的,可也让他没法儿有大发展。要是跟曹操比起来,孙权就显得没那么想一统天下了。
曹操忙活了一辈子,把北方给收拾妥当了,可就是没能把整个天下都收入囊中。赤壁那一仗,他吃了大败仗,统一天下的路子也因此变得坎坷多了。到了老年,他还得头疼家里那些争权夺利的事儿,儿子们为了谁能接班,斗得那叫一个狠。曹操一直到走,心里头那个愿望也没能实现,只能盼着下一代能帮他圆了这个梦。
孙权保住了江东的地盘,他当老大的那会儿,东吴过得还算安稳。不过到了孙权晚年,东吴家里头就开始闹矛盾了,尤其是太子位置给谁,让朝廷里的人都慌得不行。孙权虽然活得挺长,但就是没能把东吴的家事摆平,搞得一团糟。他一走,东吴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。
孙权就像是继承了一副好牌,全靠父兄打拼下来的江山,他只需要安心做个守城的君王就妥了。曹操嘛,表现还算平稳,没什么大起大落。刘备呢,手里的牌最差劲。正因为这样股票配资业务,三国里头,蜀国是第一个消失的。孙权比曹操和刘备都年轻,所以东吴就成了挺得最久的那一个!
发布于:陕西省